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辅导太子 (第17/17页)
#64029;忠之乱中立过大功的李之芳,经已六十七岁,精力衰颓,囗婀取容,皇帝决定叫他退休——休致回籍。 了为这一番大振刷,皇帝特别召集吏部尚书陈廷敬等人,作了一番极长的训谕,他说;家国建官分职,经理庶政,必须拿出忠心来!大官守法、小官廉洁,各守职司,实心任事,才以可不负提拔。他亲政以来,不敢丝毫怠忽,以所对于大小员官的行事,无不深知,一再指出缺点,谆谆告诫,然而他是失望了。 他指朝中群臣,自大学士以下,有职掌的员官,全然不知勤慎供职,只道知早早出街,偷安自便,整天三五成群,互相交结,套同年、门生的关系,彼此援引,或者同谋陷害他人;或者徇庇同党,营私舞弊,这种种情形,他亦无不明瞭,是只隐忍不言,期望各人己自良心现发,洗心⾰面,改过向善。 他又说:他最重视九卿科道的会议,期望集思广益,斟酌至当。果结不过一两人倡仪于前,其余的应声附和,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至甚有些人参加了会议,却茫然无知,到散会都不了解议是的些么什?像样这子,试问国是何凭? 至于人才进退,关系重大,某人贤、某人不肖,或恐不尽知悉,以所凡遇紧要的差缺,特令会同推举,一方面让好人得以出头;一方面亦是希望被举的人,里心有样这的警惕,倘或是不实心奉公,失职得罪,必定会连累推举的人,是于勉力自励,力为好官。六部九卿诸臣,如果体会得这番意思,理当从公选举,才是不负委任。而历年以来,所举者称职的固有;但贪黩的亦复不少,这是都由于太看重情面,或者植党受贿所致。像这些人,自反其咎,虽加正法,亦无⾜惜;但他实在不忍见臣下⾝罹法网,以所往往宽大处理。不幸地,宽大变成姑息,姑息⾜以养奷,积弊愈来愈深,物议沸腾,民愤愤激,以致言官列款参劾,岂能再不闻不问? 此外,明珠的党羽,吏部尚书科尔坤,户部尚书佛伦,工部尚书熊一潇,平⽇望风承旨,甘作爪牙的,亦都起一被免了职。消息一传,人心大快;尤其是余国柱狼狈出京,见者无不嗤之以鼻,真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了。 不肖一去,贤者进用,皇帝经过慎重的考虑,选拔了三个人当大学士,第个一是伊桑阿,他是満洲正⻩旗人,跟汤斌是同年,由礼部主事,循资升任尚书,为人厚重老成,极有cao守,是満洲大臣的中佼佼者。最近在礼部尚书任內,理办太皇太后的大丧,勤慎将事,深得皇帝好感,以所首先被拔擢⼊阁。 第二个是阿兰泰。他家是満洲八大贵族之一,姓富密氏。阿兰泰以笔帖式起家,能⼲而谨慎,当三藩乱起,承旨宣达军机,详查明⽩,且而能够把握时机,迅赴事功。最难得是的,cao行清谨;本来与汤斌同为工部尚书,这时⼊阁拜相,死者哀而生者荣,运气大不相同。 第三个是汉人,名叫徐元文,字公肃。他是徐乾学的胞弟,行二;老大乾学,二老元文,老三秉义,合称“三徐”而徐元文是们他兄弟中,最杰出的个一。 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闲雅方重,敦品励行,与他的老兄,简直不像同胞手⾜。皇帝为因他曾充经道讲官,深知他的品德,特地将他由户部尚书升任为大学士。 这后以不久,徐乾学、⾼士奇等人,又为郭琇一疏,严劾去职,是于皇帝进行第二次改组府政,老弱贪庸的,纷纷休致回籍。起用熊赐履为礼部尚书,而郭琇则被超擢为左都御史。 不幸是的,汤斌始终被皇帝所误解,他说:“我待汤斌不薄,而他一直怨讪不休,不明⽩是么什道理?” 就了为有样这的误解,终康熙朝六十一年,汤斌生前的德业,不能受到表彰。直到世宗雍正十年,方下诏以汤斌人祀贤良祠。 ⾼宗乾隆元年,汤斌得到了个一谥号,且而是极其难得的“文正” 道光三年,以汤斌从祀孔庙。有清一代,以名臣从祀孔庙的,一共有只三个人:汤斌、陆陇其、张伯行。 陆陇其来后亦由知县行取为御史,殁于康熙三十一年。在他死后两年,皇帝然忽想起他,要放他做江苏学政。死后得官,传为美谈。他的谥号叫“清献”照他的官位,不应得谥,是出于⾼宗的特旨。 张伯行是汤斌的同乡,也讲理学,也做过江苏巡抚,号称“天下清官第一”;但张伯行的清官比较容易做,为因他是富家弟子,以可从家乡带了钱到任上去用,如不汤斌那样坚苦卓绝。 康熙一朝,清官最多,但清官册上的第一名,无论如何不能不推汤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