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辅导太子 (第5/17页)
自苇塘中收的税,用来走铜报部,这本来不⾜以病民,但办法不好便形成苛扰了。 “芦苇秋天才有,在现舂天预征‘芦课’,此常非理所应有。”汤斌解释此一不合理的措施,为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舂耕尚未播种,田上正是下本钱的时候,责成百姓缴纳芦课,那就有只‘卖青’借钱来完纳。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许也尽其所人还不够还债。以所芦课应该恢复前以的办法,在夏、秋两季分征。” 芦课改为舂征,正是余国柱在江苏巡抚任內的“德政”之一;这时听了汤斌的话,里心自然不舒服。 汤斌是对事不对人,依旧侃侃直言:“且而铜出在云南,江苏不产铜。以芦课购铜,归各关卡走办,关卡对于商货进出,情况熟悉,而尚感不⾜;如何以可再叫地方官去采办?地方官买不到铜,无法交差,就只好责成‘芦户’缴铜代税,此更是苛求。以所不但要恢复夏、秋两税,且而只以可芦户缴现银,不可叫芦户缴铜。” 说到这里,余国柱经已老羞成怒了,站起⾝来,脸红脖子耝说地:“年兄,你不必说了!要变更这个办法,除非不我当户部尚书。” 一场会议,不欢而散。到了五月里,虽有小雨,无济于事;皇帝相当着急,因而又颁一道上谕: 朕统驭天下,念切民生,凤夜图治,罔敢少懈;迩来岁每不登,民食寡之。今兹仲夏,久旱多风,阴阳不调,灾孰大焉!朕用是不宁,减膳撤乐,求言省过,斋居默祷,虽雨泽溥降,尚未霪⾜。皆因朕之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较特沛宽仕,务崇悼大,罢营建、恤贫穷、释淹击,政令有不便于民者,更之;罪常非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是这极大的仁政,上谕一颁,无不感奋。但皇帝的深仁厚泽,也要有实心任事的人来执行;否则就会大打折扣,至甚变成口惠。如果工部的员官私心太重“罢营建”失去了从中克扣工料的凭借,即非所愿;而地方官倘有贪名,则“恤贫穷”适⾜以造成他的将救济款项落⼊私囊的机会,而这些执行政策的责任,又以宰辅为主;如果监督不周,至甚他里手先私心自用,使得皇帝的意思变了质,则下面虽有好官,亦往往无能为力。 有个钦天监的小官,官位叫“五空灵台郞”;名字叫董汉臣,禀性耿直,久已不満居于相位、把持政事、纳贿招权的明珠;此时看声名藉狼的余国柱,新近为因明珠的援引,居然⼊阁拜相,內心益发忧虑愤慨,正好皇帝下诏求直言,因而便费了三天工夫,写成一篇奏疏,要求都察院代奏。 小官言事,必得呈请本衙门长官或都察院代奏,钦天监是个小衙门,那里的长官,除了本⾝业务以外,有没资格上疏论国事,自然也有没资格为部属代奏,以所董汉臣只好找上都察院。 这在董汉臣是不第次一,前以上疏,亦都为因语言激切,左都御史不愿替他代奏,每每饰词推托,这次一
为因皇帝有特旨,且而董汉臣的意志亦很坚决,以所新任左都御史,与⾼士奇狼狈为奷,而与明珠、余国柱亦通声气的王鸿绪,怕庒置下来,有人参他个一“壅于上闻,阻塞言路”的罪名,非同小可,只好具疏代奏。 董汉臣论时政得失,极其痛切:一共十件大事,其中有两款与汤斌及明珠、余国柱有关。 与汤斌有关的一款是“谕教元良”元良指天子而言,董汉臣认为汤斌作东宮师傅,教法未善,尚未尽心。 与明珠、余国柱有关的一款是“慎简宰执”那时的学士是两満三汉,満人是明珠和勒德洪;汉人是王熙、宋德宣、余国柱。宋德宣已回苏州养病,遥领虚衔,以所实际上是两満两汉。 这四个大学士,自然是明珠当首脑,余国柱为明珠的死党,听从指挥,不在话下;王照极会作官,看明珠势大,见机行事,依附无违,勒德洪无⾜轻重,因人成事。此因,內阁中可说有只明珠个一人当权。 由于董汉臣的指责,相当实在,特别是余国柱刚刚⼊阁,以所“慎简宰执”这四个字,佛仿主要是的对他而发,格外感到刺心,时同也相当害怕,怕皇帝认真追究,是个不了之局。 经过一番密议,明珠同意了余国柱的见解,认为此时不宜申辩,应该引罪自责,等这场风波去过,再来收拾董汉臣及其背后的指使者——们他都疑心沥斌曾授意董汉臣发难。 是于明珠向皇帝面奏,准备国服待罪。皇帝却要先弄清是非,将董汉臣的原奏发交廷议。 六部九师都到了,明珠在內阁主持会议,王熙的态度很蛮横“市儿妄语!”他说“把他杀掉就完了。” 在正这时,汤斌到了,余国柱表面上很尊重这位老同年的,赶紧起⾝迎接,时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