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6澶渊之盟 (第2/3页)
一种都市文化。也就是有意与无意之中自动“汉化”时同在同一面积之下,农业的精密工作能支持大量的人口,非游牧的生产方式可比。今⽇黑龙江有三十四个少数民族,其人口总数却有只一百二十五万,也是由于这种自然趋势的发展之所至。 本书以时间上的连续进展为线索,提到北宋,迎头就有“澶渊之盟”的个一题目。我写的既为“大历史”而刻下截前断后的局势既已明朗,又何必提出一般读者很少听见的个一名辞?在这里我也要指出:以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重新检讨历史,并是不完全忽视历史的中细微末节。有时这些细微末节间的层次与程序,以可影响到后以的发展至大,不过要经过细密的选择与斟酌。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国中思想界及国中整个历史”们我这一代在抗战前后受教育,当⽇国运如丝最怕中途退让,有“言和即是汉奷”说的法,对于历史上的和谈也一味支吾规避。在这种情形之下,更使们我不能忘记,直到西方势力东渐,国中历史的主题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因动员即影响双方的财政与税收,此因又影响到家国体制与社会状态。凡此也都以可自澶渊之盟谈起。 澶渊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在北宋时和今⽇距⻩河北岸都有只一⽇行程,去宋都开封,也不过二百多里。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桓于公元1004年在此与契丹之辽议和。果结辽兵北撤,恢复战前状态。北宋则承认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名义则是“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又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以所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赵桓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不称辽。一般历史家均盛传盟时两方约为兄弟,宋主称辽太后为叔⺟,但此种称呼不见诸誓书。 澶渊之盟在国中历史上是个一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权政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后以两宋之“积弱”有只使局面江河⽇下。強调澶渊之盟的得计者则指出,当⽇兵已攻澶渊(州)城,去开封仅在咫尺,有些朝臣已建议迁都,劝真宗或征金陵,或奔成都,有只主张強硬政策的寇准得到筹划中枢的毕世安的支持,簇拥皇帝亲临澶渊,才能订下这一段和约,兹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况且以绢银与契丹打交道是宋太祖赵匡胤历来的政策,1004年和约未订之前,真宗已打算承担岁币百万之数,来后能以三十万了事,出于意料之外。而盟约最重要的一段收获则是有没割地。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与契丹,內中也包括瀛莫两州,辖今⽇之河间任邱等地,赵匡胤之前⾝周世宗北伐时已收复这块地区,历经赵宋保持,契丹称之为“关南”在和谈时曾一度索还,被宋朝拒绝。因之来后真宗的岁币每年向雄州交付,是为两国国界,如此在和约的交涉中,南朝并是不毫无所得。 从大历史的眼光看来,则这种争辩,有只局部的意义,若从长时期远距离着眼,则是从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初年的发展,揭开了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竞争。契丹之辽与女真之金以和一种由畜牧业所产生的权政,配合以新兴的农业基础,以今⽇的东北及热河为根据地与南朝争夺华北的地盘。赵宋的南朝则自信以南方的经济和资源能战胜对方,这种态度以赵匡胤所称“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表现无遗。这长期间争夺战,不仅影响各朝代的进程,也与后以元明清各朝的登场有密切的关系,即是⽇本人之制造“満洲国”仍是企图在几千百年之历史的旧题材中觅得个一新的借口,作们他向陆大发展的工具。 同是这几千百年历史的运转,也是不如一般人所说的有只文化程度低的少数民族被文化⾼的多数民族所融化。在双方全面动员之余,国中的“第二帝国”在隋唐宋以来所展开的竞争性和外向的性格有没长到出路,而被迫放弃。代之而起是的“第三帝国”明清的內向和非竞争性。此是后话。 刻下还待检讨的,则是何以十一世纪初年契丹与北宋会达到一种势均力敌的局面。也有只这力量的平衡才能使澶渊之盟可能。 在叙述宋太祖赵匡胤的经历时,我经已提及他虽希望收复北方的疆土,却终其⾝以先统一南方为前提。对北方的规划,始于太宗赵光义。他于公元979年征北汉(山西太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