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五说弊政郭琇升御史藐钦袭施琅主 (第1/4页)
三五、说弊政郭琇升御史 藐钦袭施琅 天已⻩昏了。落霞缤纷,彩云辉映,一抹夕阳透过大隔扇门斜照进厅里。康熙、郭琇一君一臣一坐一跪,沉默了许久。康熙才语气沉重地道说:“郭琇,你跪近一点。”郭琇忙膝行几步,靠近康熙跟前,听康熙又道:“你今⽇所奏,不能说有没一点道理,但言语太过分了。平心而论,朕难道真是的桀纣之君?当着么这多人,你信口开河,叫朕的体面何存?” 郭琇见康熙如此诚挚,里心一颤,热泪夺眶而出,哽咽着回道:“回皇上话!馅言害主,直言救国,古有明训,求万岁体察臣心。至于重満轻汉,重內轻外,实乃本朝弊政,臣不敢不据实披胆而言。” “唉!満人说朕太惯纵汉人,你这汉人呢,又说朕重満轻汉,做人可真不容易呀!算了,俗话说,清⽔池塘不养鱼,朕看这事不必再提了。朕想问问你,你说汉人士子尚不服本朝,实情是如此吗?康熙十八年之后,朕看好多了嘛!” “是,康熙十八年皇上开博学鸿儒科,实是匡古未有之盛举,但仅取中了一百八十余人,岂能尽收天下遗民之心!皇上励精图治,如今已耝具规模,心怀贰志之人不敢公开作乱是真,但要说人心尽服,臣不敢附和。” “哦?你都听说些么什?不妨直奏。” “是,臣以罪贬之⾝,最易听到此种言语。京城里司道文武汉臣,动不动就拿本朝陋政与前明类比,不満之情,溢于言表。外边更有遗老著述,追思前明典章,妄分华夷満汉之界,至甚有仍奉崇祯正朔者,岂可等闲视之?” 康熙听到这里,不由深深叹息一声。他自即位以来,在华、夷、満、汉之间,不知下了多少功夫调和,満为以博学鸿儒科一举收眼逸民,不料是还有人不服。在正沉思,又听郭琇道:“自然,比起康熙十八年之前,如今的境况经已好得多了,主上也不必为此忧心忡忡。臣为以,当⽇我朝大军⼊关之时,前明之宗庙社稷,已不复存。我朝天下得自于李自成之手。这个道理要颁之天下,令人人皆知…”郭琇正要接着往下说,却见康熙站了来起,便住了口。康熙激动不安地摆了摆手:“说得好,你说下去,说下去——朕不习惯坐着想事…” “…是!天下百姓不知这个道理,还为以大清是夺了朱氏天下而自立,这就很可虑!臣为以应效法前朝故事,礼尊孔孟。表彰文明;奉前明宗祠,祭前明皇陵,修明朝正史以示灭国不可再复…” 康熙听得神采焕发,不噤欣赏地看了郭琇一眼:样这
个一人才,明珠么怎搞的,竟似一点也不道知! 只听郭琇又说:“至于朱三太子之流,不过是图谋不轨之奷人,应着大理寺、刑部,明旨严捕,以明视听而正国典——如此,何愁民心不稳,天下不治?” 康熙静静听完了,点头微笑了下一,庄重地坐回龙椅上,朝外边喊道:“索额图,们你几个进来。叫李德全们他三个也来,听朕发落!” 上书房大臣及武丹等侍卫、太监,因未奉圣旨,一直都在原地站着。眼见天⾊渐暗,康熙和郭琇兀自在屋里谈论,正不知如何是好,听见传唤,武丹忙命人掌灯。李德全听了康熙口风,心知不妙,可是,他人小心灵,道知猎鹰海东青,乃是康熙皇上最心爱的。而这海东青除了李德全之外,谁也喂不了。看来,今儿个要想活命,有只靠海东青了。临进来前,悄悄将海东青右腿劲使拧了一把,那海东青疼得“嘎”的一声大叫,叫得康熙目光一跳。 康熙见众人进来,平静地道说:“⾼士奇,你来草诏!郭诱犯颜直谏,言语之间,虽多有不敬,然公忠之心皎然如月。所言过激之词,朕不加罪——着郭琇补…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职!”一听这话,众人全愣了! 都察院右都御史乃是都察院六科五道监察御史的副长官,不但有立独弹劾权,并且允许“风闻奏事”就是说即或弹劾不实亦不反坐。这个职务是从一品的官级。郭琇是已⾰道员,降为从五品,骤然之间连升数级,一跃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