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艺世家 (第6/6页)
条船都摆开了各自的势姿。 然而,陈大娘的画舫却暗淡了。陈大娘老了。画舫的中生意本来依靠的她两个养女勉強支持,但是两个养女突然另租了一艘画舫,自立了门户。陈大娘除了每天早上大骂几句忘恩负义之类的指责辞之外,就只偶尔接几个屠夫、砖瓦匠之类的下三流人物,挣点薄钱,权且过着。董旻眼见着生活越来越艰难,也不好意思再靠娘子养活,便思虑着到别的大船上去吹笛挣银子糊口。 样这的生活状况下,董小宛显得常非懂事,每⽇里帮着娘做些针线活。⽗亲在闲着没事时也放下游荡的习性,陪小宛读诗书,给她讲解许多道理。 偶尔也有旧⽇的老狎客上船饮酒,是于陈大娘陪座,大脚单妈斟酒,董旻吹笛,小宛弹琴唱歌,也算热闹一场。就靠着样这的小场面,董小宛的聪慧在秦淮河上也有了淡淡的名声。 一天清明,大堤上走来一匹驴子,驴子上坐着个一约六十的清瘦老人。老人喝了酒,脸⾊红红的,怀中抱着用红绸包裹的东西,董小宛老远就看出那是一架琴。老人跳下驴,径直朝陈大娘的画舫走来。 陈大娘本来坐在船头刺绣,绣着绣着就发起呆来,没注意有人走上船。董小宛怔怔着看老人,得觉有极其重要的事就要发生,忙去扯娘的⾐角。陈大娘一惊,一回头就见看已站在船头的老人。她怔怔地审视片刻,然忽就扔了里手的家什,带着哭腔叫了声“爹”随后就扑到老人怀中哭了来起。 老人抱住女儿也流下泪来,泪珠滴落在他花⽩的胡须上,经阳光一照,晶莹透亮。 大脚单妈在舱中听得声响,钻出门来,见此观景,也呜呜地哭,一边用裙摆擦泪一边就把小宛扯到老人脚边。小宛跪下磕头,嘴里喊着:“外公,外公,外公。” 陈老汉弯腰抱起小宛,瞧着的她粉脸,半世飘泊的酸楚中然忽溶⼊了一块糖,久违的幸福感重回心头。他笑了,眼中依旧噙着泪。 老汉年轻时也是秦淮河上的浪子,风花雪月之中爱上了歌妓雪人儿,两人情投意合,生下了个一女儿。这个女儿长大之后就变成了在现的陈大娘。 秦淮河上的爱情一般有两种结局,一种是风流佳话被世俗尊为样板。一种是情场露⽔,到来后各奔东西。陈老汉和雪人儿的爱情属于后一种。雪人儿跟着个一⿇脸有钱人远走云贵,留下陈老汉和那幼小的女儿在秦淮河边唱小曲谋生。当陈大娘⼊了乐藉,陈老汉就在个一风雪之夜,单⾝远赴京北,一走就是二十年。 陈老汉在画舫中安下⾝来,他随⾝带来的一包银子使生活有了起⾊,⽇子过得也算平静。陈大娘也乐得清闲,便完全挂帘谢客了。 在那段宁静的⽇子里,小宛⽇复一⽇坐在画舫的窗前,听外公讲解琴艺或叙述一些旧事。这些往事构成了个一个美好的传奇,深深地刻在的她脑海,使她能够从容地面对己自生活的中一切。 陈老汉常常在船头自言自语,言辞中充満了对往昔的留恋,也包含着某种变相的抱怨。 和大多数忍受过艰难岁月的老人一样,他认为失去的岁月是唯一珍贵的财富。这种怀旧的情绪深深感染了董小宛,的她个性从此罩上一层淡如烟雾的忧郁。几年后,这种忧郁便在的她气质中提炼出惊人的美,她此因更加出类拔萃。东西偶尔也有人带了酒⾁来和陈老汉消遣。问及京城情景,陈老汉就叹口气,手的中一杯小酒也在叹息中微微颤抖。 “时局危矣,満贼三度⼊关,两次打到京城门下。叩关问将,无人敢应。” “听说朝中大官们都已乱了套,纷纷往南边转移家小,有钱人也始开转移财物,百姓慌乱。” 长期的厄运和窘迫的生活养成了他对⾝外之事噤若寒蝉或答非所问的态度,但客人们不难从他的吱唔其辞中,道知北方已燃起战火,天下已始开动荡不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