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3章皇帝万岁 (第1/2页)
第73章 皇帝万岁 身上的龙袍已经被树枝划破多处,披头散发遮住了自己的脸,王承恩哭喊道:“呜…皇上,奴婢这就来陪您。”王承恩哭了一会,好不容易站了起来,因为跪久了浑身疼痛特别是膝盖,但听见紫禁城里的异常人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近了。 王承恩不忍多看崇祯帝的样子,自己慢慢的走到了小槐树下,由于身高不及丝带套子,于是在小槐树周围寻找石头,一会儿终于找到一块,慢慢的抱在怀里,一步步的走回小槐树下。 王承恩置放好石块以后,轻轻踩在石块上,不舍留恋的最后看了一眼风中挂着的崇祯帝,留下最后两行精忠报国的热泪,双手抓住丝带,把头放了进去。 王承恩:“皇上啊…皇上,奴婢也来了。”王承恩决然的用力蹬倒石块,自己的身子往下一沉,两手放开丝带,在空中抽搐了一会,也不再动了。崇祯帝离开了他奋斗十七年的大明,王承恩也紧随其后,伴着他,一起殉国了。 ***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贫穷出生,做过和尚,二十五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凶恶的元朝。其一生,身经百战,驱逐蒙元,挽救华夏,建立大明。其功业和难度远远超过了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风云变幻转瞬间已过去二百七十六年,几多能臣风云一时,此起彼伏,几多帝王风流荒唐,英明神武。都如参天巨树上注定要飘下的叶子,在空中随风而飘最终落地。 如今,已是崇祯十七年了。这十七年中,大明北方各地遇罕见天灾并引发民灾,转变为人祸。 逐使农民军和女真人相继谋反,此起彼伏,烽烟四起,生灵涂炭。转而祸乱天下,民不聊生,千里无烟,使百姓遭受前所未有之天灾人祸。男或为奴或被屠杀,女沦为生育和性欲的工具,使人不再是人,实为世界之大痛。紫禁城,清晨。 崇祯帝在世的时候,常乘步辇行去武英殿召见王公大臣,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臣工们进入乾清宫而烦扰了内宫嫔妃和太妃们的清静。 那时候,崇祯帝不爱常走三大殿右边的侧门,而是出乾清门以后方向转右,进入隆宗门接着直向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西华门和武英殿了。 如果出了西华门,就可以看到城外宽阔延绵清深见底的护城河了,这条护城河已经守护了紫禁城二百七十六年了,如今年已二百七十六年的护城河啊…样子已经和往昔不再一样了呀。 此时此刻的护城河,和原来相比,展现着一种颠覆性的冲击画面。河面上浮着一片片层层叠叠,随波逐流的宫女和太监尸体,更有一些紫禁城的侍卫。 有的孤零零的一个人漂在一个角落卡住了,有的三五成群的挤成一块,有的顺着水势如旋冰旋转而下,在护城河里凄惨的旋流着。这些投河自尽殉国的宫人,大多是乾清宫,坤宁宫,承乾宫,慈庆宫的宫人,自尽得最是干脆,从容不迫。 乾清宫代表着皇上崇祯帝,坤宁宫代表着周皇后,承乾宫代表着田皇贵妃,慈庆宫代表着懿安皇后。 但是依然还有许多怕死偷生的宫人们,求生本能的跑过石桥逃往南长街和北长街,或者穿过玄武门而逃,有的宫人逃出宫外以后,又不知道再去往哪里,结果又折回来投护城河了,但是,整个北京城都在大顺军铁桶似的包围中。 其实都是逃不出北京城这个大牢笼的。还有许多宫人无处可去,听命就命的待在紫禁城或跑回自己平常侍候着的宫里,听天由命了。因为这些宫人们知道,出宫了以后,北京城里也不再有安全的地方了。 谷雨时节,护城河岸上每年都长满随风飘动的嫩绿新黄柳丝,此时依然如此,这是上天降给人间的礼物,从来不成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改变过。 雾已退散,几许温暖阳光跨越千里万里,洒在风中摇曳着的柳丝上,摆呀摇呀,时而随风转左,时而受逆风又忽而转右,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