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烟云_第29章此次战役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此次战役中 (第1/2页)

    第29章 此次战役中

    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

    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锦大战失败,十三万明军被五万清军击败,明军阵亡五万五千多人,只剩三万余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洪承畴被俘。

    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而明朝南方的势力,被李自成和张献忠隔断和拖住,根本支援不了北京甚至山海关,而左良玉拥兵自重,屡次不听调遣,数次养贼为患。朱仙镇一役后,被李自成打得大败,再也不敢与李自成开战。

    甚至连张献忠也消灭不了,而在陕西的孙传庭的秦军是大明最后一根可以调动的救命稻草,孙传庭终于迎来了决定大明命运的最后决战,郏县之战。孙传庭知道明军其实还没有准备好,兵士的训练和粮饷都还需要时间准备。

    但是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忠心爱国护主的孙传庭下定决心,东出潼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在田贵妃刚刚离世的时候,崇祯下了这个让孙传庭出潼关剿贼的决定,事实证明了又是一次重大错误的决定。

    事实证明这样加快了断送大明两百多年的江山!***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八月。潼关,北风。孙传庭头戴铁盔,身穿布面甲矮革靴,披着披风站在潼关城楼上,城关下整整齐齐的阵列着大明十万大军。

    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将站在孙传庭的背影之后,一起神情凝重的俯视潼关前的十万大明将士,这是大明松锦大战被清军大败后,大明最后一只最精锐的军队了。

    凉凉北风吹起,众将士铁盔上的盔缨和身后的披风随风舞动,然而北风风向不定,盔缨和披风飘动的方向应势地忽左忽右。

    由于火器开始盛行,元代末期开始使用棉布做表里内村贴甲片的布面甲。明代也采用这种甲衣,只是用蒙古式的侧襟改成对襟,并增加了脚裙的装置。

    火枪时代的到来,让很多传统的铠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锁子甲和布面甲广泛使用,而大明寒冷的北方还有一种更厚重的棉甲。

    由于棉甲长大而具有防寒性,很适合北方士兵使用,又于厚实的布料中密嵌铁甲片,对于冷兵器乃至火器类,均有很高的防护作用。

    孙传庭眼见着这支训练不足粮饷短缺的新秦军,想起了大明的三大军,那已随风而去为大明捐躯的英灵们,如果三大军俱在,何患闯贼和鞑靼啊。第一的是关宁铁骑,是明朝唯一一只能够满清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但是制作昂贵成本太高。

    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

    而且这只部队的指挥权一直掌握在辽东祖大寿家族军阀手中,连崇祯都不能随便指挥。吴三桂其父为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

    而相传的关宁铁骑为孙承宗所创建,实为不实。根据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见皇帝,后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