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英国 (第5/21页)
宗教性格,来后读书做事的时候和西方的宗教生活接近,反求诸己,才领略国中的儒家思想和习惯也是一种宗教。我也记起国中內地,民间在房屋阶檐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即已是民国二十多年,祀奉未绝。成婚时男方仍用红纸大书“文王典礼”丧事虽用佛教仪节,其“披⿇带孝”仍是按专制时代的规定。这时候我再读明史里面考察地方官的条例,就轻易地察觉们他注重各官移风易俗的能力。嘉靖帝朱厚熜因不承认己自承继于弘治,尊奉本⾝亲生⽗⺟,而引起群臣反对,几乎酿成宪法危机。而明清的刑法仍沿袭汉唐,以“五服”之亲疏,作判断的标准。民国初年军阀通电国全,其文辞仍以“国全各⽗老”始开,鲁迅和陈独秀反对的即是儒家思想的滥用。即使新加坡李光耀府政与西方新闻界发生冲突时,也仍有儒家的“来百工柔远人”的集体观念和基督教所表彰的个人主义两不相让的形势。即是西方人描写国中人的小说如《大地》(GoodEarth)及《夏威夷》(Hawaii),也仍以子承⽗业的习惯在⾎缘关系之中得到永生的不朽作题材。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在以上各种事迹中不断重现。尼克松曾说:国中人动辄设想千多年,西方人只顾及几十年,实有其道理。 这后面的个一原则,是世界上任何家国不能全凭铁掌cao纵。即算兴文字狱、主持特务政治,也要主持裁判的法官和特务的爪牙相信们他
己自的工作具有社会价值。大部分民人的⽇常生活也不可能随时鞭策、到处监视。其所遵循的法则,必有幕后之协调。这种力量,即是们我所述的广义宗教。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严格言之,不外各分等级之士地占有人因袭其社会地位,长期保持其经理的体制。下层府政与各封邑领主之家室不可区分。而朝代家国的办法,是领士以可远隔而不相关联,其民人包括不同种族,使用不同语言(百年战争即是由于英王爱德华三世企图掌握法国之诺曼底;迄拿破仑崛起时,英王仍自称兼法国国王)。是于宗教更形重要。当时全民属于教区(parish),向教堂付什一税,教堂有养生送死、登记各人之出生与婚姻、遗产继承及其他民事之凭藉,也以可惩戒信民。礼拜缺席的信民尤要被罚。以所教堂不仅为变相的府政,其功效尚超过一般之府政。 17世纪英国之內忧外患,宗教事宜有没着落,也是其中因素之一。个一世纪之前路德提出宗教改⾰,经已将罗马教廷之信用戳穿。可是路德所提信民即是长者说以及加尔文之命定论破坏了整个基督教1000多年来的组织系统。基督教凭的是不
国中人在⾎缘关系里获得永生,而注重个人的赎⾝超度(redemp-tion)。也以可说是通过一种神秘解释,在个人与神的关系中获得精神上之永生。可是良心之自由(freedo摸fconscience)全系个人之事,有没外形的协定,是故宗教失去其一般性和社会性,也难成为协定全民生活习惯的一种力量。如比圣餐(thelord’ssupper)是基督教中个一重要的赡拜仪式。历史上的基督曾与他的门徒举行后最
次一晚餐,他曾将面包与酒给予门徒,又说:“吃吧,是这
的我⾝体!”和“喝吧!是这
的我⾎!”中世纪的神学家曾创“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此中trans为改变,substance则是物质。变质说认为僧侣将面包与酒给予信徒,这些物质实际是基督之⾎⾁。路德不承认这种说法,可是仍相信举行圣餐时基督确实来临,以所信民必须有信心(faith),也就是要打开己自的心怀,接受神之恩惠。可是圣餐也以可完全当作一种纪念仪式,不涉及基督之来临。为因这些观点之不同,礼拜时产生仪式上的差别。至甚面包与酒应由神⽗亲自一一授与信徒,或由长老传递;餐桌应横摆或直放,都能产生严重争执。 个一世纪之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更将复杂的因素加⼊微妙的关系中。亨利曾有志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志未遂,又想以亲信红⾐主教伍尔西(ThomasWolsey)做教皇,亦失败,才以离婚为理由和罗马决裂。他又在事前停缴教皇之年例,事后没收教堂之财产。凡此财政算盘和民族主义之考虑超过神学领域中之取舍。亨利又自称是英格兰教会之首长,更把他己自 和继位人视为半个教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