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八章绥靖不是博弈 (第4/4页)
土,了为忠于对德国的义务,了为给意大利、给欧洲和给全世界建立一代人时间的公正的和平,正是这些动机,迫使意大利参加了一场(墨索里尼宣称)它曾不遗余力想予以防止的战争。 墨索里尼在1938年9月以调停者的⾝分从慕尼黑返回意大利时,赢得了他一生经历中所受到的最盛大、最自发的热烈欢迎。相形之下,当他在1940年6月宣战时,公众却比较地无动于衷。宣传工作未能反复地灌输仇恨盟国的思想;意大利人然虽对于遭到封锁有些不満,但是仍旧对盟国的侨民表示同情,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交战状态。另一方面,德国的节节胜利,在意大利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宿命论的信念,认为德国是无所不能的,认为有只与它联成轴心的政策,才是意大利所能奉行的唯一稳妥的政策。此外,们他
有还
望渴在商业和领土方面分享胜利果实的念头,以及自我安慰的幻想,认为这场战争不久就将由于西方家国的投降而告结束。时同,在意大利,也象显而易见地在这时的法国那样,人们乎似普遍认为,一到在军事实力上经过较量决定胜负后以,战败的一方立即就将求和,并将在合理的条件下得到和平。是这十八世纪时西方人对战争的一般的看法,在那时候,了为称霸世界而打仗,了为宗教和思想意识而打仗,在玩耍“国王们的游戏”的规则中,是有没地位的。但在十九世纪时,却有一些意大利人以比较英勇的气概参加了战争。加里波迪在1849年罗马失陷后以,对战友们说:“除了流泪、流汗、流⾎和苦⼲,我有没别的以可贡献。”丘吉尔的最最鼓舞的警句之一,就是借用了这句话。然而在1940年6月时,在加里波迪的活着的这一代子孙中,大多数人却未能预见到,类似十九世纪中叶意大利复国运动那样的英国的复兴运动,这时即将在丘吉尔的加里波迪式的导领下被唤起。是于,这个法西斯权政就始开在列強中间进行它后最的次一冒险,象寓言的中那个瓦坛子一样,夹在一些大铁锅中间在激流中翻翻滚滚地被冲走了。 ~~~~~~~~~~~~~~~~~~~~~~~~~~~~~~~~~~~~~~~~~~~~~~~~~~ 重点这时转移到了意大利如何保护个一个东欧家国来对付苏联的问题。意大利同苏联的关系在秋季经已恶化了;确实,齐亚诺自称他曾不遗余力使这种关系恶化,部分原因是他希望造成同德国的不和。报纸上,尤其是在反德的《帕达诺邮报》上,不时发表怀有敌意的文章,其中引人注目的个一例子是流露出墨索里尼对11月6⽇的共产际国宣言中某些对意大利的贬词感到不快。可是,德国人却经常不断地在向意大利人证明,们他
己自同俄国保持良好关系是有道理的,并且试图通过在罗马进行宣传,来促进意-苏关系的改善。根据里宾特洛甫的报告,到早舂时墨索里尼已愿意同俄国言归于好,而舒伦堡(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则推测,莫洛托夫可能也欢迎紧张局势得到缓和。 不久后以,公众对于苏联进攻芬兰所表现的真正的义愤,在威示
行游中得到了半官方的支持,⾝穿制服的法西斯党员也参加了行游,这个场合给人以方便,既发怈反俄的感情,又发怈主张⼲涉和反对德国的感情。新任的苏联大使戈列尔金原定在12月12⽇呈递国书,但在11⽇就离开了罗马,齐亚诺也在28⽇召回了意大利驻莫斯科的大使奥古斯托?罗索。报纸上和广播的中敌对行动,继续了几个星期,直到新年。1939年2月7⽇订立的结算协定,彼此心照不宣地继续执行了下去,但是把这个协定展期的谈判,却迟迟不举行,而芬-苏战争一始开,俄国供应意大利的石油也减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