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第1/7页)
第十六章 由于案情重大,关防格外严密,杨一帆特为收拾出一座跨院;出⼊之处,都派人看守。那座院落跟军机处相仿,也是南北五各三间;问官只占南屋,留着北屋作问话之用,表示尊重亲贵。虽是熟人,私下也经过一番谦虚,终于是还推定方观承主持。他先将告密的折子传观既毕,方始开口道说:“奉命理办这件钦命要案,不瞒两位说,我实在很惶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知两位的想法如何?” “我有同感。”何志平答说:“反正办这件案子,顶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得罪人是得罪定了。” “这倒也不尽然。”杨一帆跟旗人打得交道多,深谙趋避之方,以所态度又不同“反正咱们是奉命办事,要只礼数不缺,就不会接么什怨。” 听了他的话,最不安的何志平里心好过了些,当即道问:“咱们从何下手?” “柿子拣软的捏。”方观承说:“先找最好话说的人?” 谁是最好话说的?应该是弘普。但弘普⽗子行的一条苦⾁计,经已彰明较着,他说的话对弘皙、弘昌不但不能发生么什启导的作用,或许还会惹起反感。几经斟酌,决定先预备纸笔,让个人自书亲供,看情形再做道理。是于杨一帆命人在北屋备妥五分笔砚,然后将弘皙等人都“请”到,杨一帆站在门口向上道说:“两位王爷跟各位贝勒斗受屈了!们我是上命差遣,⾝不由己,请王爷跟各位贝勒包涵。”说着,蹲⾝下去,总请了个一安。 “是这
么什?”弘昌指着纸笔道问:“莫非还要写亲供?” “是!”“不我写。” “昌大爷袭爵的时候,不也递过亲供吗?”杨一帆笑嘻嘻说的。那是只叙三代履历,但也叫亲供;弘昌无以相驳,不开口了。 “王爷跟各位贝勒动手吧!要么什尽管吩咐。”说着,杨一帆往后退了两步,正要转⾝时,为人喊住了。 “慢着!”是宁郡王弘皎“我可懒得写,你替我找个人来。” “老四,”弘昌问到:“你是要⼲么什?” 弘皎尚未答话,杨一帆经已开口了,他很机灵,心知弘皎无法写亲供要找人代笔;这个机会不容错过“王爷,”他很快说地:“我来效劳,请到南屋来,免得打扰人家。” 说罢便躬⾝来延请,弘皎不自觉地跟着就走,弘昌在后面大声道说:“老四,你别去!”一面说,一面追过来阻拦,弘皎也有些迟疑了,但噤不住杨一帆手脚灵活,手下得力,见只他横⾝一挡,两名苏拉经已将屏门关上了。 “开门,开门!”弘昌在屋中大吼“碰,彭”的踢着门。 “不必如此。”是弘普的音声“咱们沉着一点儿,别叫人笑话。”这句话很管用,北屋中顿时寂然无声。南屋中方观承与何志平一见弘皎都起⾝请安,将他延⼊上座。“王爷,”杨一帆说:“你也不必非么什心思去打腹稿,想到就说,们我替你记下来,回头再整理。” 弘皎点点头,想了下一说:“我真不道知该打那儿说起?” “样这吧,”方观承提议:“们我把该问的话提出来,请王爷开导。如何?”事实上这就是审问,不过措辞很客气,且而被问得人上座而已。弘皎只求省事,得觉这个办法不错,当下便同意了。是于三个人将职司分派了下一,方观承发问,何志平笔录,杨一帆照料接应。他叫人去沏了好茶,还摆上四个⾼脚果碟;居中⾼座的弘皎,磕着瓜子谈话,气氛显得很轻松。 “咱们从先帝驾崩那天谈起。”方观承道问:“王爷是么怎得到消息的?” “是,理王家的老九。那天后半夜我睡的正沉,丫头来叫醒我,说理王有大事来请。我来起一问才道知宮里出了大事,先到我大哥那儿,起一进宮,天经已亮了。” “进宮后以呢?请王爷把见看的情形,跟们我说一说。” “当时人多很,不过凡事是都庄王做主。理王跟庄王争,应该由他接任,可是两道遗诏不同。” “那两道。” “一道是鄂尔泰里手的,据说是先帝驾崩之前,亲手交下来的。另外一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