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朔风 (第9/9页)
为冷静客观。蒙古人忠诚、精悍且而单纯,作为个一战士毫无疑问肯定极为出⾊,但是却不适合成为官僚。忽必烈之祖⽗成吉思汗在创建帝国之初,了为制定各项制度,也延用了契丹出⾝之耶律噤材。 到目前为止,一路辅佐忽必烈走来之汉人重臣,说来有刘秉忠与史天泽二位。 刘秉忠曾经出家为僧,法名子聪,经举荐而得忽必烈之重用,参与各项政治机要。来后还俗,受封为光禄大夫·太保,建议改国号为“大元”、年号“中统”并主持大都筑城、制定官制、订定纸币为流通货币等等,宛如实际上之宰相般地功绩显赫。 史天泽自⽗亲以来,皆出⾝将门,骁勇善战且精于兵法,年纪轻轻就成为河北地方之大诸候。他看中忽必烈之大器,在其不遇之年代从不吝于提出援助。此因在忽必烈即位之后,便受封为中书右丞相,对于国中之服征与统治有着极大之贡献。 在这一年当中,忽必烈相继失去了宛如左右手般,极为信赖的刘秉忠与史天泽。 史天泽去世之时享年七十四岁,即使是现代都可算是相当的⾼龄。然而由于史天泽在死前,一直都处于国政及军事的第一线,并且经常对年少之君主提出珍贵建言,此因失去这位大臣对于忽必烈而言,实在是极为痛切之打击。 求才若渴的忽必烈,至甚从其弟手中将重要大将夺取过来。其弟旭烈兀汗于服征波期成功之时,曾派遣手下信赖的部将伯颜为使者,前往朝见哥哥忽必烈。初次见到伯颜的忽必烈,立刻被这位容貌、涵养、政治手腕、军事能力等等各方面均完美无瑕的伯颜所深深昅引,并且就此将他纳⼊己自手下,再没让他回过波斯。忽必烈还将宰相安童之妹嫁予伯颜为妻,年仅三十就赐予他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之地位,命他叙任宰相之职。 此因在史天泽亡故之际,伯颜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元方军事行动之最⾼指挥官。⾝在波斯的旭烈兀对于重臣为兄夺取之事然虽无法释怀,但是忽必烈却丝毫无予理会。 “至世祖时,用兵已四十余年。世祖即位,又攻讨三十余年。自主用兵,未有如是久者。”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创记》之中写下了么这一段文字。其中“用兵”二字,所指的并非是受到攻击所做出之防御行为,而是了为扩张领土而向他国发动之略侵行为。自建国以来,历经七十余年仍了为扩充版图而不断发动对外征战之王朝,在国中历史之中,几乎找不到类似的例子。而事实也的确如史书所云。 元军曾在几年之前对⽇本出兵,短暂地予以痛击,来后因暴风雨之故而撤兵。或许是对宋征战尚未结束,并无认真攻占⽇本之想法,以所只到样这的程度就收手了。倘若他⽇服征宋朝之后,⽇本再不改其亲宋反元之态度,下次绝对会慎重地投⼊重兵予以惩戒。话题再回到宋。 史天泽老早就道出了征宋之最大因难点。 “江南是⽔乡泽国。” 江南地带遍布着无数的大小河川、湖泊、⽔道、运河,且而⽔田面积亦相当广阔。要想以庞大的骑兵队来服征这片土地,几乎可说是不可能之事。回顾去过之匈奴或是女真,这些堪称精強无比的北方骑马民族,哪个是不打算将这片土地踩烂在马蹄之下,然而却从来都有没人成功过。靠马是不行的,连步兵都不见得有效。定一要拥有能够cao控大大小小船只,以及乘着船只移动之⽔军才行。 宋朝在⽔军方面的实力遥遥地领先蒙古。不论是士兵的熟练度、战术的洗练度、⽔路的相关知识、以至于造船的技巧,蒙古都远远落后,难以追上。直到花了五年工夫将襄阳攻陷,得到吕文焕及其部下之投诚,蒙古总算才具备⾜以和宋朝⽔军抗衡之能力。 元朝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六月十五⽇,忽必烈颁下了后最一道对宋宣战之诏书,百万大军是于动⾝从⽔陆两面南下。 “平民百姓无罪。我军将士可妄加杀害。” 诏书至此结束。忽必烈希望在尽可能不流⾎的情况之下,呑并南宋所的有国土。 从那时起,历经一年半之时间,元军终于迫近杭州临安府,而宋之降服就在眼前。从西域之沙漠以至于江南之渥土,终将归于单一权力之下而并成一体。一旦实现的话,就是从唐代最盛世以来,五百余年未曾出现过之第一回。 “地上之财富与人才,一切都将尽悉集中于这片土地之內。此因,朕特将此地命名‘大都’。” 河北的平原上,是于在人为建设之下出现了一座大巨都市。这座都市象征着忽必烈之梦想即将实现。胜者之美酒与败者之⾎泪,早已交织混合地溢満在忽必烈的酒杯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