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五章太子的决断  (第2/2页)
    偏偏张恪却迈出的步伐比谁都大,不光是士人,其他的各个行业都能参加。有了这个诉求的管道,纾解民怨。可以极大遏制百姓造反的冲动。    就拿当下来说,那些在野的士人,地方的豪强,听说能参加制宪会议,他们弄出来的东西,皇帝都要遵守,这帮人打破头都要加入其中,谁还有心思反对张恪啊。    想通了之后,在场的这帮高官只剩下伸出大拇指。不停称赞。    张恪就是能拿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大家都乖乖跟着他的指挥棒起舞。有人要问,那以后皇帝的位置在哪呢?是不是就成了摆设,当然不是。老子说得好,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历代的皇帝都可以用超然的态度,调解各方的利益。作为这套秩序的最终裁决者。比起事必躬亲,累得死去活来,绝对是高明一百倍的控制方法。    御前会议终于通过了张恪的提议。选拔制宪会议代表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与此同时,张恪也颁布了三道有关军事的安排。    张峰加封晋王,带兵镇守宣大蓟辽一线,防御蒙古入寇。在离京之前,张恪还给大哥一道密令,择机消灭林丹汗,尽可能把疆土向北推,越远越好。就算暂时没法控制,也要派遣探险队,钉下木牌。    这就叫自古以来——神级大杀器!    另外两路人马,吴伯岩加封枢密副使,奉命率领五万人马,从山西进入陕西,扫荡流寇,扩充地盘。至于另外一路,则是乔福率领,从京城沿着运河南下,直逼江南。    就在张恪大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已经出现了变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明王朝岂会轻易退出舞台。与北方被冲击破坏,人心思变不同,南方还有庞大的守旧势力。    在听闻崇祯丧命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南京的百官拥戴唐王朱聿键即位,年号隆武。    唐王朱聿键并非朱棣的子孙,他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人。说起朱聿键和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他还有些血性,流寇围攻他的封地南阳期间,朱聿键亲自率领人马严防死守,打退流寇攻击。    还曾经率兵北上勤王,只是按照大明的祖制,藩王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惹得崇祯大怒,将他废掉,王位落到了他的兄弟手里。    也正是这个举动,竟然无意救了朱聿键。乔福在领兵进驻河南的时候,就让手下假冒流寇,攻占了唐王府,结果没有王位的朱聿键侥幸逃脱,他知道北上都是乱兵,断然没有希望,因此靠着讨饭南下,一路到了南京,才吃上了几天饱饭。    谁知道运气来了都挡不住,崇祯和几个皇子传说都被张恪杀了,皇位一下子没了继承人。偏巧福王,周王,鲁王全都丧命,朱棣的一系的子孙几乎死光光,还有个桂王朱由榔远在广西,解不了近渴。    南直隶的官吏争吵几天,最终推举一无所有的唐王即位,新鲜出炉的隆武皇帝很有志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调兵北伐,替死去的崇祯皇帝报仇。    拥戴唐王即位的大臣之中,马士英算是资格最老的,他当过凤阳巡抚,脑筋比较清醒。想要北伐报仇,当个口号喊喊可以,要是当真了,纯粹二五仔。    最好的局面就是能守住长江,同张恪隔江而治,能学一个南宋王朝,也算是不错了。    只是要想偏安东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自从松江开辟市舶司之后,苏松巡抚落到了张恪的姐夫邓文通手里,苏州和松江两个最富庶的府都在张恪掌控之下,再加上杭州等地,江南半数的财赋都归了张恪。    要想守住长江,必须有钱有兵,苏松两府必须腰刀手中。    马士英说服了隆武皇帝,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船破了还有三千钉子,如今驻防东南的还有四镇总兵。    包括原为流寇,后来归降的高杰,庐州总兵黄得功,辽东的败将刘良佐,原山东总兵刘泽清。    这四个人统御的人马有多有少,其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黄得功,差不多两万出头的兵力,四镇总计有六七万人。    听说要攻打苏州和松江,这四个人都大喜过望。    虽然义州兵强大无比,他们难免害怕,可是如今的苏松根本没有大将,唯有张恪的姐夫邓文通一人,根本不通军务,守军也不过一万出头。    兵力悬殊,怎么可能不赢呢!    一想到有胜算,他们就坐不住了。开玩笑,苏州和松江,那是什么地方?天底下最富庶的所在,遍地都是金子,钱淹脚面,哪管占领几天,也能捞够下半辈子的花销。顺带着弟兄们都能过一个肥年。    怎么算都划算,四镇一致同意出兵。六万多人马,加上辅兵民夫,浩浩荡荡,二十万人马从金陵出发,途径镇江,直扑苏州。    “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消息传到了松江,邓文通正在吃早饭,一小碗粳米粥落在地上,溅得衣角都是,恍然未觉。    “哎,都怪我啊!”邓文通没有想到竟然会冒出一个唐王,快速结束了乱局,并且新皇登基的三把火直接烧到了他。    一想到对方的二十万大军,邓文通就天旋地转,他突然想起一事,急忙起身,脚步仓皇,到了跨院。在院子中,一个少年正在拿着宝剑联系,脑门上满是汗珠。    “殿下,大事不好了。”    年轻人收起宝剑,笑道:“是姑父来了,您有什么吩咐?”    “哎,我的殿下,南京的那帮猪头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竟然要攻击苏州。我眼下缺兵少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听我的安排,立刻乘坐船只北上求援。”    年轻人正是张琰,他早就听说江南繁华,央求奶奶沈氏才跑到了江南,哪知道接下来风云突变,张恪起兵造反,他也就留在了苏州。    “姑父,眼下的情况是不是很糟糕?”张琰不动声色问道。    邓文通眉头深锁,说道:“只要能挡住几天时间,海上的援兵,还有山东的人马都会赶来,最难的就是这几天。”    “那好,就交给我吧!”张琰剑眉竖起,拍着胸膛说道。(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