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三尽心章句上 (第1/2页)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以所事天也。殀寿不贰,修⾝以俟之,以所立命也。” ------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而诚,乐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六 孟子曰:“人不以可无聇。无聇之聇,无聇矣。” ------ 七 孟子曰:“聇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聇焉。不聇不若人,何若人有?” ------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 九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以可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以可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 ------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 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 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 十四 孟子曰:“仁言,如不仁声之⼊人深也。善政,如不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以所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十七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cao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 十九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二十一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也,睟然见于 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二十二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为以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以⾐帛矣。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以无失⾁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 二十三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火,无弗与者,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火。菽粟如⽔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二十四 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