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 (第10/13页)
“这倒是我当仁不让的事。我得用心想一想,替你起个好名字,才配得你的人。” 说着,洪钧坐向东窗之下,望着浩瀚海波,悄然思索。爱珠见此光景,不愿去打搅他,只将为他所沏而已微凉的一盏六安茶,倾去一半,对上滚⽔,捧放在他⾝旁的紫檀条几上。然后,静静地挨着坐下。 “我在想,”洪钧握着的她手说“爱珠这个名字,虽嫌俗气,到底叫了好些年了,骤然一改,彼此都得觉不便,乎似也不大合适。以所,宜乎起个音同字异的新名。你为以如何?” “说得是!能样这子,起码我娘就不会反对。” “那么,你爱怎样的字面?浓丽的呢?是还素雅一点?” “不管浓丽素雅,要只大方就好。” 是于洪钧拉过的她手来,在那染了胭脂痕迹,红⽩相映,鲜艳的手中心,一点一画地写了两个字。爱珠看得出来:个一是“蔼”个一是“如” “么怎样?” “可有么什出典么?” “草木繁盛,香气馥郁,云彩舒卷,都以可用‘蔼蔼’来形容。不过,‘蔼如’另有解释,韩愈的文章中有句话:‘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多谢,多谢!不敢当!”蔼如笑逐颜开,长长的睫⽑乱闪乱眨,有着受宠若惊的神情“给我么这
个一好名字。” 这反应使得洪钧微感诧异。细想一想,方始了然她另有意会——他的本意是为因她有“架子大”的名声,是不好事,以所借这个名字,作为规劝;而她却为以他视之为“仁义之人”因而才有“不敢当”的谦词。 这自是个误会,但误会得妙!洪钧便微笑着不作声,站起⾝来,在那副对联上题款,上写“蔼如女史雅属”;下款署是的“陶士洪钧” “是这三爷的别号?” “是的我字。”洪钧答说“的我号叫文卿。” “原来就是洪文卿!”蔼如有着意外的喜⾊“我听人谈过。” “喔,”洪钧也有同样的欣喜“谁谈过我?” “福山的王二爷王懿荣。三爷可认识他?” 洪钧不识其人,但知其名。福山王氏是巨族,王懿荣的姐夫,就是上年癸亥科的探花,以渊博出名的张之洞。王懿荣跟着姐夫读书,涉猎很广,训诂、金石、考订,都已有相当成就,是个少年名士。 “我还不认识他,倒很想见一见。”洪钧道问“他么怎说我?” “有一天王二爷跟朋友在这里喝酒,品评当今文士。王二爷说,听说有个洪文卿,喜欢舆地之学,又在元史上用功,元史是很冷的学问,居然有人肯下功夫,可见其人不俗。” 听得这话,洪钧顿生知遇之感。了为他攻研元史与西北舆地,颇为在苏州的一班年轻朋友所笑,那班朋友除了八股“闱墨”以外,不道知天地间有还学问。洪钧每听们他自为以是地⾼谈阔论,笑他迂阔不识时务,唯有报以苦笑。这积了好些年的委屈苦闷,如今总算遇见个一“识货”而肯说公道话的人了!想想真是悲喜交集,不知不觉地眼角润湿了。 “怎的?”蔼如大惊“三爷为么什伤心?莫非我说错话了?” “哪里?”洪钧拭一拭眼角,笑道:“我是⾼兴的眼泪。有句诗,叫做‘也应有泪流知己’,就是这个意思。” 蔼如不会了解他心內的感触,也就不明⽩“知己”指是的谁。只得觉他多情而忠厚,越发得意于己自的赏识非虚了。 “姐小,”小王妈在门外问:“饭开在哪里?” “么什时候了?” “自鸣钟上一点半。” “啊!”蔼如倏然起⾝“谈得忘了时候了,你饿了吧?” “你不说不我饿。奇怪,刚才么怎不得觉饿,”洪钧摩着肚子说:“莫非的真秀⾊可餐?” 蔼如笑一笑,不理他;掀帘出屋,亲自安排桌椅杯筷,等一切齐备,方始命小翠到里面来请。 ⼊席一看,洪钧的乡思油然而生,为因四盘四碗,居然是都苏州风味。尤其是那一碗两寸见方红艳如火的酱汁⾁,让洪钧想起每次枵腹经过“陆稿荐”时的感受,不由得暗暗咽了一口唾沫。 “么怎样?”蔼如微笑道问:“可合你的胃口?” “这还用说?”洪钧搓一搓手坐下来“我平⽇中午不喝酒,今天非破例不可了。” “有酒,在烫。”小王妈说。 这时洪钧听出的她口音“你是常熟?”他问。 “常熟乡下。” “你倒会烧苏州菜?” 小王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