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61章雌雄大盗 (第1/3页)
第761章 雌雄大盗 杨逸刚浴沐出来,家中门房就报进来说两浙路经略使莫溱来访。杨逸很怀疑莫溱是派有专人在进出杭州的要道蹲守,查探他的行踪的,不然么怎来得么这快。 不过这次杨逸到杭州,也有没刻意隐瞒行踪的意思,在苏州时,他经已向朝廷上了急报,奏请朝廷同意成立刺绣传习所、绣工科,此事在朝堂不难通过。 但朝堂通过是一回事,此事更需要地方官府配合施行,是以两浙路经略使不找上门来,他也要找上经略司衙门的,在现莫溱来了,到省了他跑一趟。 莫溱虽贵为一路经略使,三品的⾼官,却不敢有丝毫托大。两人寒暄一番后,杨逸很直接地提出,让两浙路经略司敦促各州县尽快成立传习所,并在杭州成立绣工科的事情。 这等于国于民皆有大利的好事,莫溱自然是満口答应下来。 “杨太傅难得回乡次一,是否要多住些时⽇?” “本官代天巡狩,要走的地方还多,杭州一地逗留的时间多则五⽇,少则三⽇,实不便多作逗留。” “杨太傅为国奔波,风尘仆仆,所到之处,多遗德政,实乃百官之楷模,下官思及杨太傅奔波劳苦,特意…。” 杨逸不等他完说,便含笑摆摆手道说:“莫大人一番好意,本官心领了,不瞒莫大人,本官已三年未曾回乡,此番行程匆忙。能逗留杭州的时⽇也不多,此因。还望莫大人体谅一二,容本官躲在家中歇息三两⽇。失礼之处,有只容后再弥补了。” 莫溱连忙应道:“杨太傅言真意切,下官岂能不知好歹,今⽇冒昧前来,还望杨太傅见谅。” “今⽇另当别论,莫大人不来,我也得跑一趟帅司是不?” “呵呵,杨太傅代天巡狩,既到杭州。两浙路政治如何,下官自应汇报一番,来⽇不好再叨扰杨太傅,下官今⽇便耝略汇报一二,还望杨太傅能宽限须臾。” “是这当然,莫大人便请就农桑、丝织、市舶、印刷等方面扼要说下一吧。” 杨逸提到的这几个方面,是都杭州的支柱产业,象织造方面,至道元年(995年)杭州就设立了官营织造作坊。岁市诸州丝给其用。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每年两浙路上供的丝绫占国全的三分之一,杨逸要问。自然是要问这些东西。 “秉杨大傅,这几年海贸蓬勃兴起,带动桑蚕、丝织、茶叶、陶瓷、刻印、造纸、造船、酿酒、及其它手工业快速发展。桑蚕、丝织行业方面,如今两浙路纤陌皆农桑。家家养桑,去年两浙路总计产茧九百二十万斤。占大宋总产量的近三成; 除了杭州官营织造作坊外,两浙路这几年兴起的雇工人数超过千人的大型丝织作坊经已多达十六家,其中三千人以上的特大型织造作坊四家;所产丝绫除了供应国內之外,还大量销往海外; 杭州刻印业本就名列第一,燕云、辽东、西域、安南的收复,朝廷大力实行汉化,所须典经书籍多在杭州刻印,加上与⾼丽、⽇本、以及南洋各国交往⽇渐密切,这些蕃国多向我大宋求购经籍; 如《资治通鉴》、《七经正义》、《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易经》以及唐诗与我大宋名家词集等,是都各国争相求购的书籍,这进一步促进了杭州刻印业的扩大; 而刻印业的蓬勃发展又促使了造氏业的兴盛,如余杭由拳村的⻩藤纸,富阳的小井纸,⾚亭山的⾚亭纸、温州的蠲纸等,皆极负盛名,造纸作坊规模都比前些年增加了几倍,至甚十倍。 茶叶生产一向也是我两浙路的大项,如今的炒茶技艺最先在我两浙路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