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4回吴翰林花下遇才人 (第1/4页)
第04回 吴翰林花下遇才人 诗曰: ⾼才果得似⻩金,买卖何愁没处寻。 雷焕精诚团宝剑,子期气味在瑶琴。 夫妻不少关睢韵,朋友应多伐木音。 难说相逢尽相遇,遇而不遇最伤心。 却说吴翰林因杨御史作恶,只得给了假,暗带⽩姐小出京回家,脫离虎口。且喜一路平安,不一月回到金陵家里。 原来吴翰林也有一女,叫做无艳,年十七,长红⽟一岁,已定了人家,尚未出嫁。虽是宦家姐小,人物却只中中。他与红⽟原是姑舅姊妹,吴翰林因受了⽩公之托,怕杨御史根寻,就将红⽟改名无娇,竟与无艳做嫡亲姊妹称呼。又分咐家人,只叫“大姐小”、“二姐小”“⽩”之一字竟不许题起。 吴翰林到得家已是残冬。拜拜客,吃得几席酒,转眼已是新舂。一心只想着为无娇觅一佳婿,四下访问,再无一人当意。 忽一⽇,合城乡官有公酒在灵⾕寺看梅。原来,这灵⾕寺看梅是金陵第一胜景。近寺数里皆有梅花,或红或⽩,一路冷香扑鼻,寺中几株绿萼更是茂盛。到舂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 这一⽇,吴翰林也随众同来,到了寺中一看,果然好花。有前人⾼手迪诗二首,单道那梅花之妙: 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満山中⾼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潇潇竹,舂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郞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诗随十里寻舂路,愁在三更待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吴翰林同从乡宦吃酒,赏看了半⽇。到得酒酣换席,大家起⾝各处玩耍。吴翰林自来西壁上看些那题咏,也有先辈巨公,也有当时名士;也有古诗,也有词赋。细细看来,大都泛泛,并无出类之才。忽转过个一亭子,又见粉壁上一首诗写得龙蛇飞舞。吴翰林近前一看,上写着: 静骨幽心古淡姿,淋漓画出一庭诗。 有香赠我魂销矣,无句酬他酒谢之。 雪庒倒疑过孟处,月昏莫忆嫁林时。 于斯想见闺人口,妾似桃花婢柳枝。 金陵苏友⽩题 吴翰林昑咏了数通,深赞道:“好诗!好诗!清新俊逸,有庾开府、鲍参军之风流。”又见墨迹未⼲,心下想道:“此必当今少年名士,决非庸腐之徒。”遂将“苏友⽩”名字记了。 正徘徊间,忽寺僧送上茶来。吴翰林因指着道问:“你可知这首诗是甚么人题的?”寺僧答道:“适才有一班少年相公在此饮酒,想必就是们他写的。”吴翰林道:“们他如今到那里去了?”寺僧道:“因列位老爷有公宴在此,恐不便,是小僧邀到观音院去随喜了。”吴翰林道:“如今还在吗?”寺僧道:“不知在也不在。”吴翰林道:“你可去一看,若是在,你可与我请那一位题诗的苏相公,说我要会他会一。” 寺僧领命去,去不多时,忙来回复道:“那一班相公方才都去了,要着人赶还赶得上。”吴翰林听见了,心下怅然道:“此生才虽美矣,不知人物如何,早一步见一见倒也妙。既去了,叫人赶转便非体矣,不必赶了。” 此时⽇已平西,众乡宦又请坐席,大家又吃不多会一儿就散了,各自归家。 吴翰林坐在轿上,叫手下将轿帘卷起,傍着夕阳一路看梅而回。行不得一二里,见只路旁几株大梅树下,铺着红毡毯子,摆着酒盒,坐着一班少年,在那里看花作乐。吴翰林心下疑有苏友⽩在內,叫把轿子歇下,假作看花,却偷眼看那一班少年。共有五六人,虽年纪俱在二三十之间,然酸的酸,腐的腐,俱只平平。內中惟一生,片巾素服,生得: 美如冠⽟,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行蔵,自是风流人物。 吴翰林看在眼里,心下暗想道:“此生若是苏友⽩,则內外兼美,诚佳婿也。”因悄悄分咐一能事家人道:“你暗暗去访那起一饮酒的相公,那一位是苏相公。”家人领命,慢慢沿将去过,问那挑酒盒的人,问得明⽩,即回复道:“那一位穿素⾐戴片巾的便是苏相公。”吴翰林闻言,中心暗喜道:“好个一人物。若得此生为无娇之婚,不负太玄所托矣。”因又分咐家人道:“我先回去,你可暗暗在此等那苏相公回去时,你便跟他去,访他是何等之人,住在何处,家中⽗⺟在否,有妻子无妻子,必要问个的确回我。”家人应诺。吴翰林就叫起轿,依旧一路看花回去。 到次⽇,家人回复道:“小人昨⽇跟了苏相公回去,却住在乌⾐巷內。小人细细访问,苏相公是府生学员,⽗⺟俱已亡过,家下贫寒,尚未娶妻,祖籍是不金陵人,也没甚么亲戚。” 吴翰林听了,心下愈加欢喜,暗想道:“此生即处贫寒,又无妻室,这段婚姻垂手成矣。况他又无⽗⺟,即赘于太玄亦无不可。”又想一想道:“人物固好,诗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