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秋左传正义_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 (第7/13页)

蒲学反。)

    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灵王始会诸侯。○沈音审。

    楚人执徐子。称人以执,以不道于其民告。

    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因申会以伐吴。不言诸侯者,郑、徐、滕、小邾、宋不在故也。胡国,汝阴县西北有胡城。

    [疏]“楚子”至“于申”

    ○正义曰:《释例·班序谱》称:“齐桓既没,宋、楚争盟。起僖十八年,尽二十七年,陈与蔡凡三会,在蔡上。楚合诸侯,蔡与陈凡六会,其五在陈上。”庄十六年注云:“陈国小,每盟会皆在卫下。齐桓始霸,楚亦始彊。陈侯介于二大国之间,而为三恪之客,故齐桓因而进之,遂班在卫上,终于《舂秋》。”然则陈实小于蔡、卫,桓公进陈班耳。楚以大小为序,不进陈班,故蔡多在陈上。

    ○注“因申”至“胡城”

    ○正义曰:传称“楚子以诸侯伐吴”则因会而遂行。《舂秋》一事而再见者,皆前目而后凡。计此当云“诸侯遂伐吴”不言诸侯者,以属晋之国郑、徐、滕、小邾、宋,皆不在行,不得总言“诸侯”故别序之也。传称“宋华费遂、郑大夫从”则宋、郑在行,亦不序者,楚既慰遣,彼自义从。楚人成已意,遣不以告也。

    执齐庆封,杀之。楚子欲行霸,为齐讨庆封,故称“齐”○为,于伪反。遂灭赖。

    九月,取鄫。鄫,莒邑。传例曰:“克邑‮用不‬师徒曰取”○鄫,才陵反。

    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传】四年,舂,王正月,许男如楚,楚子止之,(欲与俱田。)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前年楚子已与郑伯田江南,故言“复”○复,扶又反,注同。与焉,音预。)使椒举如晋求诸侯,二君待之。(二君,郑、许。)椒举致命曰:“寡君使举曰:‘⽇君有惠,赐盟于宋,(宋盟在襄二十七年。)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以岁之不易,(不易,言有难。○易,以豉反,注同。难,乃旦反,下文注同。)寡人原结驩于二三君。’(欲得诸侯,谋事补阙。○驩,唤端反。)使举请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虞,度也。○请间,徐音闲,一音如字。度,待洛反。)则原假宠以请于诸侯。”(欲借君之威宠以致诸侯。)晋侯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相,助也。○侈,昌氏反,又尺氏反。逞,敕景反。相,息亮反,注同。)不可与争。君其许之,而脩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適yin虐,楚将弃之,(弃,不‮为以‬君。)吾又谁与争?”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殆,危也。○殆,直改反。)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多篡弑之难。○篡,初患反。弑,申志反。)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对曰:“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东岳岱、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乡,许亮反,本又作“乡”岳音岳。岱音代,在兖州。华如字,又胡化反,在雍州。衡如字,在荆州。恒如字,或作“常”在冀州。案:作“恒”者,是也。北岳本名“恒山”汉为文帝讳,改作“常”耳。)

    [疏]“四岳”

    ○正义曰:《释山》云:“河南华、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李巡曰:“华,西岳华山也。岱,东岳泰山也。恒,北岳恒山也。衡,南岳衡山也。”《释例·土地名》云:“东岳泰山,奉⾼县泰山也。南岳,长沙湘南县衡山也。西岳,弘农华阴县西南华山也。北岳,中山曲阳县西北恒山也。”郭璞注:“恒山名常山,辟汉文帝讳耳。”《尔雅》于《释山》发首言此四山,明其即是四岳,故注者皆以岳解之。且诸书史传谶纬,皆以岱、衡、华、恒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释山》又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岱、泰、衡、霍,二文不同者,此二岳者,皆一山而二名也。《⽩虎通》云:“岳者何?岳之为言桷也。桷,功德也。”应劭《风俗通》云:“岳,桷也。桷,考功德黜陟也。”然则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狩至其下,桷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风俗通》又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于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有二名也。张揖云:“天柱谓之霍山。”《汉书·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灊县。”《风俗通》亦云:“霍山庙在庐江灊县。”如彼所云,则霍山在江北,而得与江南衡山为一者,本江南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为霍山,故汉、魏以来,衡、霍别耳。郭璞注《尔雅》云:“霍山,今庐江灊县,灊⽔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故移其神于此。今其上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来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云“从汉武帝来始有名”即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也。是解衡、霍二名之山也。书传多云“五岳”此传云“四岳”者,中岳嵩⾼,即大室是也。下别言之,故此云“四岳”也。

    三涂、在河南陆浑县南。○三涂,山名,大行、轘辕、崤渑也。”浑,户昏反,又户困反。

    [疏]“三涂”正义曰:服虔云:“三涂,大行、轘辕、崤渑也。”谓三涂为三处道也。杜云:“在河南陆浑县南”则以三涂为一。《释例·土地名》云:“三涂,河南陆浑县南山名。或曰三涂,伊阙、大⾕、轘辕三道也。传曰:‘晋将伐陆浑,而先有事于洛与三涂,先祭山川也。’谓三道,皆非也。”是杜据彼十七年传文,知三涂是山,非三道也。

    阳城、在阳城县东北。

    [疏]“阳城”

    ○正义曰:阳城,山名也。《土地名》云:“河南阳城县东北,山淆⽔所出也。”

    大室、在河南阳城县西北。○大室,音泰,下文“大室”同。大室,即中岳嵩⾼山也,在豫州。

    [疏]“大室”

    ○正义曰:大室,即嵩⾼也。《释山》云:“嵩⾼为中岳。”郭璞云:“大室山也,别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