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六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 (第5/13页)
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曰:‘以靖国也。’ [疏]“子之”至“国也” ○正义曰:二十三年,子⽟伐陈,城顿而还。子文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子文恐子⽟矜功为乱,故授令尹,冀以靖家国,此举其前言以非之。 靖诸內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刚而无礼,不以可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矣。 [疏]“过三”至“⼊矣” ○正义曰:若使为帅,过三百乘,其必不能⼊前敌矣。 苟⼊而贺,何后之有?”三百乘,二万二千五百人。○传,直专反。几,居岂反。乘,绳证反,下同。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公孙固,宋庄公孙。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是于乎在矣。”先轸,晋下军之佐原轸也。报宋赠马之施。○轸,之忍反。施,式氏反,注同。 [疏]注“先轸”至“之施” ○正义曰:刘炫云,下“蒐于被庐”先轸始佐下军。此时未为下军之佐,以规杜氏。知不然者,以方欲救宋,即蒐被庐。先轸此语与蒐相近,不知未蒐之前,先轸⾝作何官,故以蒐后下军之佐明之。然先轸后年亦为中军帅。不云中军帅者,相去既远,又隔下军之佐,故杜不言之。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前年楚使申叔侯戍穀以逼齐。是于乎蒐于被庐,晋常以舂蒐礼,改政令,敬其始也。被庐,晋地。○蒐,所求反。被,⽪义反。庐,力居反。作三军,闵元年晋献公作二军,今复大国之礼。谋元帅。中军帅。○帅,所类反,注同。 [疏]“谋元帅” ○正义曰:元,长也。谓将帅之长。军行则重者居中,故晋以中军为尊,而上军次之。其二军则上军为尊,故闵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 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 [疏]“说礼”至“本也” ○正义曰:说谓爱乐之,敦谓厚重之。《诗》之大旨,劝善惩恶。《书》之为训,尊贤伐罪,奉上以道,噤民为非之谓义,《诗》、《书》,义之府蔵也。礼者,谦卑恭谨,行归于敬。乐者,欣喜欢娱,事合于爱。揆度于內,举措得中之谓德。礼、乐者,德之法则也。心说礼、乐,志重《诗》、《书》,遵礼、乐以布德,习《诗》、《书》以行义,有德有义,利民之本也。《晋语》云:“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好先王之法者,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敦笃,不忘百姓。请使卻縠。’公从之。” 《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虞夏书》也。赋纳以言,观其志也;明试以功,考其事也;车服以庸。报其劳也。赋,犹取也。庸,功也。○縠,本又作穀,同,胡木反。亟,欺冀反,数也。说音悦。君其试之。” [疏]“夏书”至“试之” ○正义曰:《夏书》言用臣之法。赋,取也。取人纳用以其言,察其言观其志也。分明试用以其功,考其功观其能也。而赐之车服,以报其庸。庸亦功也。知其有功乃赐之。古人之法如此,君其试用之。 ○注“《尚书》”至“功也” ○正义曰:此古文《虞书·益稷》之篇。汉、魏诸儒不见古文,因伏生之谬,从《尧典》至《胤征》凡二十篇总名曰《虞夏书》,以与禹对言。故传通谓《大禹谟》以下皆为《夏书》也。古本作“敷纳以言,明庶以功”“敷”作“赋”“庶”作“试”师受不同,古字改易耳。赋税者,取受之义,故为取也。“庸,功”《释诂》文。《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文虽略同,此引《夏书》,非《舜典》也。 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而佐之;狐⽑,偃之兄。○将,子匠反,下将、上将皆同。溱,侧巾反。 [疏]注“狐⽑,偃之兄” ○正义曰:《晋语》偃辞曰:“⽑之知,贤于臣,其齿又长,⽑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栾枝,贞子也,栾宾之孙。○栾,鲁官反。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御戎,魏隼为右。荀林⽗,中行桓子。○行,户刚反。 晋侯始⼊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二十四年⼊。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无义则苟生。 [疏]注“无义则苟生” ○正义曰:未知君臣之义,不作长久之图,苟且为生,以过朝夕,是未安其居。 是于乎出定襄王,二十五年定襄王,以示事君之义。⼊务利民,民怀生矣。 [疏]“⼊务”至“生矣” ○正义曰:利民之事,非止一涂。《晋语》说文公为政云“弃责薄敛,施舍分灾,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贾宽农。务穑劝分,省用⾜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皆是利民之事。民怀生者,谓有怀义之心,不复苟且。刘炫云:“生既厚民,皆怀恋居处。” 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宣,明也,未明于见用之信。 [疏]注“未明于见用之信” ○正义曰:信是人之所用,若未伐原示信,民未明于信是人用。故传云“未宣其用”云见用者,言信见为人所用。 是于乎伐原以示之信。伐原在二十五年。民易资者不求丰焉,不诈以求多。明徵其辞,重言信。○公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